• 简化招投标程序,修订必须招标的项目范围,民间投资项目自主决定发包方式,推行网上异地评标。  借着国务院的春风,修订后的《设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已于近日出台,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改革还会远吗?  对于建筑业来讲,2月21号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将成为新一轮行业大变革的主要推手!  针对呼声很高的招标投标制度改革,国务院在《意见》中明确了:  1、防止“一刀切”:加快修订《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缩小并严格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招标“一刀切”。  在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探索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  2、招标透明化:将依法必须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3、简化招标投标程序,尽快实现招标投标交易全过程电子化,推行网上异地评标。  针对后2项,相关政策已经出台!年底前基本实现电子招标  2月23日,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6部委印发了《“互联网+”招标采购行动方案(2017-2019年)》,明确提出:  2017年,依法必须招标项目基本实现全流程电子化招标采购。  2018年,全面实现电子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监督平台,与其他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2019年,实现全国电子招标采购系统互联互通,全面发挥监管作用。  未来的招标投标交易,将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依托3大平台,即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免费信息,交易平台完成在线招投标、采购交易,行政监督平台对全过程在线监管。  除此之外,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也将在今年6月实现全国联网,工程招投标、土地出让、矿产出让、政府采购等信息,都将在这个平台上全面公开      民间招标投标交易平台六部委在文件中明确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排斥、限制市场主体建设运营的交易平台”。未来的招投标,可以在政府的工程招标投标交易平台上进行,也可以在合法的社会平台上进行。  自3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非政府投资的建设工程,达到法定招标规模标准的,可以由招标人自行确定是否进入招标投标交易场所进行招标投标活动。  招标人决定不进入招标投标交易场所的,应当依法自行组织招标投标活动。      破除地方壁垒在方案中,六部委特别强调要“破除市场壁垒”,清理有悖于《方案》要求的地方法规和文件,重点关注针对电子招标采购增设审批许可、指定交易平台和工具软件、排斥限制市场主体建设运营的交易平台、实行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等现象。      招标改革方向国办在《意见》中写明的招投标改革方向,主要有3个:缩小并严格界定必须进行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范围。  放宽有关规模标准。  民间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探索由建设单位自主决定发包方式。  这部分是*重要的,也是推行起来阻力比较大的。国务院明确发文,想必今年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上海在去年11月印发了《上海市城乡建设和管理“十三五”规划》。针对招投标监管改革,明确了4大方向,这也是行业内认可度较高的事项,可以作为参考!  按项目资金来源实行分类监管,调整非政府投资工程强制进场招投标的监管要求;  按项目规模大小和技术难易程度,采用不同评标办法;  同类小型项目,可实行批量和预选招标;  落实招标人主体责任,赋予招标人资格预审权和定标权。  从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基调就是让市场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有关部门的角色由一家主导,向服务、监管转变。      不是空穴来风,是山雨欲来2017年,注定是建筑业风云突起的一年。国办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引发的“多米诺”效应,将在2--3年内逐步实现,整个建筑业格局将要变一变。  在《意见》中,“资质改革”放在第一位,是不言而喻的。而将“招投标改革”置于“资质改革”之后,可见高层对招投标改革的重视。放开市场、公平、透明的要求,也符合本届政府“简政放权”的改革思路。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重要性不必多言。将建筑业改革上升到中央层面,可见上层的决心有多大。文件中提到的这些改革事项,自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山雨欲来的征兆。
    日期:
    2017-04-14
  • 建筑业信息化新变革
    建筑业信息化新变革
     建筑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产业融合与创新,实现建筑产业价值链优化再造,形成新的协同产业大平台。  建筑业是产品**的行业,也是数据量**的行业,也是数据*难处理的行业,却也是*没有数据的行业。建筑大产品无法数字化,行业的信息化、互联网化也就无从谈起。但随着互联网技术、BIM技术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建筑业信息化将面临巨大的改变。   建筑业逐步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产业融合与创新,实现建筑产业价值链优化再造,形成新的协同产业大平台。可以展望下,未来5-10年里,建筑行业信息化的新图景。   产业结构:较少的总承包企业,大量的专业化配套服务企业,产业开始生态化竞争。   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比例快速提升,发展出可用的工业化生产运营系统,设计模块化、互动体验加强;设计完成后,自动下单工厂生产;配送、物流与进度相匹配;现场吊装,现浇率极少;具备全部设计建造数据的模型可用于后期的运营维护、城市管理等。   建筑工人数量大规模减少,主要为产业工人,在工厂工作,操作电脑;少量在现场吊装。工厂中以机器人为主。   承包方式:PPP、工业化生产促使工程总承包/IPD成为主流模式。PPP将成为政府公建项目主流模式,既能预防政府债务的扩展,也控制了政绩工程大量产生,工业化使市场集中度快速拉升。   企业管理/工作方式:小前端、大后台;大后台是基于BIM的互联网数据库;小前端是各类终端以及大量基于BIM的项目管理任务APP。   前端有少量安装及管理人员,配智能手持终端,各类项目管理任务的APP,指导生产,随时向上汇报等;管理人员利用互联网可了解、监控所有项目现场情况;项目集约化经营,规模效应显著。企业供应链系统类制造业供应链。企业间协作关系加强,对于价值链上企业的协同性更强。生产计划直接与上下游的ERP相关。  电子商务:建筑业务网络交易开始快速兴起,随着营改增时代的到来,透明化被倒逼拉升。越来越多交易在网络上进行,包括招投标、建材交易;并衍生大量基于互联网的建筑业配套服务性产业,如基于互联网的建筑金融服务、基于互联网的工程保险服务、基于互联网的数据服务等。   大量的数据保存在互联网上,形成建筑业的大数据平台。   互联网金融:随着PPP项目大量实施,和政府吸引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力度加大,互联网金融将通过强大的**能力,在民间资本筹集方面起到强大的作用。
    日期:
    2017-04-14
  • 咨询电话
    文章推荐
    Copyright  ©2013-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二四六蓝月亮开奖  版权所有
    • 电话咨询
    • 021-32503383
    • 18621967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