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信用体系下的建筑行业 建筑资质依然重要
自2014年7月,《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淡化工程建设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资格的改革方向,探索从主要依靠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实施市场准入,逐步转变为充分发挥社会信用、工程担保、保险等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市场优胜劣汰。 在新的标准里,对业绩的严格要求和审查,就是对企业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这种机制会建立一种新的市场规则,使社会资本得以形成,直接地保证一国的市场经济走向成熟,扩大一国的市场规模。建筑企业的信用缺失,给市场带来动荡不安 1、恶意负债、风险转嫁现象严重 从*上游的投资方恶意负债,拖欠工程款或要求施工单位代、垫资,到施工单位拖欠分包单位、拖欠材料商,**到拖欠民工工资,风险层层转嫁。一旦其中一方出现资金链断裂或信用缺失、欠债不还的情况,往往导致整个产业链条的危机。 2、工程质量、安全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建筑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含量不高、进入门槛低,由此导致建筑企业过多,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建筑企业为谋取高额利润,往往在施工过程中采取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手段降低成本,从而导致建筑产品质量低劣和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 3、市场竞争中非法手段泛滥 一个仅四、五百万造价的工程项目,都会有几十家,甚至上百家建筑承包商参与报名。在删除少数诚信度不好、经济实力及施工能力不足的企业后,还是难以确定投标入围企业。市场争夺白热化,造成了建筑行业内非法分包、转包、挂靠、虚假招投标、围标串标等大量不规范行为盛行,在社会上某些人的眼中,建筑业俨然已经成为社会腐败现象滋生的温床。 若因违规行为进入黑名单,后果很严重 如今,从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以后,企业如果出现违规行为,将会被公布,进行联合惩戒。对列入失信“黑名单”对外发布的企业和个人,将采取行政性、市场性、社会性的联合惩戒措施。如:从严审核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从严控制生产许可证发放;被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将被限制相应领域的生产经营活动。 违规严重的,将会督促有关企业和个人履行法定义务,对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严重失信主体依法采取限制出境和限制购买不动产、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以上宾馆及其他高消费行为等措施。 金融机构可以按照风险定价原则,提高贷款利率和财产保险费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贷款、保荐、承销、保险等服务。 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公安部门已办理阻止欠税人出境边控信息971人次,实际阻止出境66人次;工商部门、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限制1923名当事人担任企业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及经理职务;金融机构限制2344户“黑名单”当事人融资授信;发展改革、商务部门限制1899家有关商品进口关税配额分配等。 因此,当建筑行业遇到社会信用体系,未来违规的行为必然会越来越少,在公平公正的监督条件下,资质对企业参与招投标的作用也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日期:
2017-07-03